当你在做一道选择题,觉得正确答案是A选项时得知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B,你是否会在纠结后妥协,选择B选项?
当你发现身边人都在穿同一个牌子的鞋时,你在买鞋子时是否也倾向于和他们买同一个牌子?
当你看到其他的孩子都报上了各种兴趣班 、拓展班,你是否开始焦虑,忍不住给自己孩子报上几个?
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,那你可能正在被从众心理影响着。
从众心理(conformity),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,而在自己的知觉、判断、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。 1956年,心理学家阿希为研究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、产生及其原因,进行了从众现象的经典性研究——三垂线实验。
实验表明只有小部分人能够保持独立性,不被从众,因此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。
“从众心理”之所以能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,与其积极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。积极的从众心理无疑能为我们带来许多益处。 我们通过从众心理避免过多的试错成本。比如想找一家好吃的餐厅,我们通常会看一看它排队的人是否多;或者看一看它的好评是不是很多,避免踩雷。 如果一个集体中的人们都站在同一条战线上,大家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从大局出发,团结一致,锐意进取,那自然会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,大家共同的目标也就会很快达成。 积极的从众行为也能够起到鼓励、激励的作用,互相激励情绪,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。 除此之外公众都讨厌越轨者,甚至会群起而攻之,这样就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。 在集体决策中普遍存在着一些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。比如参与决策者不愿意标新立异,做那个与众不同的人,以免被他人孤立。 再比如,参与者见大多数人的意见都差不多,尽管自己有不同的看法,却羞于表达,也会担心大家不接受,于是索性人云亦云,随大流。或在集体决策时,没有人会站出来捍卫真理或坚持己见,这样会损害集体利益。 消极从众会抑制个体思维,使人陷入盲目从众。盲从导致个体思维的丧失。
1.提高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,培养积极质疑意识。
面对任何事情,我们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思考,仔细辨别信息的真实性、前提条件以及细节,摒弃“权威经典观念一定正确”“很多人都这么说就是对的”的思想,大胆合理质疑。
2.提升个人专业素养,从而增强个体自信心。
通过提升自身能力,增强对自我的认同感,从而在面对不同观点时更趋于相信自己,进行深入探索思考。
3.对身边不同的观点采取包容的心态,营造自由的讨论环境。
避免对身边不同意见恶意抨击,提倡理性的辩论思考,营造积极自由的讨论环境,使环境中的个体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,促进思想的交流。